洞察 全球贸易三年来米乐 M6米乐现最快下降2023年世界经济如何收官
发布时间 : 2023-10-02 18:41:422023年进入第四季度,主要经济体持续紧缩的货币政策难以抑制高位通胀,全球经济增长低迷;高利率环境下,欧美银行业以及部分经济体公共债务风险显现;同时,全球地缘政治冲突及贸易保护继续加剧,全球经济发展存在诸多不利因素。第四季度全球经济能否反弹,全年世界经济将如何收官,是各方关注的重大议题。文中观点仅供参考,不代表编者及发布者的立场。
9月26日,荷兰经济政策分析局(CPB)公布最新《世界贸易监测》数据显示,7月全球贸易量同比下降3.2%,创自2020年8月以来最大跌幅,环比下降0.6%。
分析指,此前疫情期间贸易在高需求情境下运行,当前全球通胀上升,各国央行在2022年开始大举加息以及疫情后消费者转向服务消费等因素,令全球商品贸易出口走弱。
美国权威媒体认为,全球贸易流量在今年夏天出现连续3个月流量下降。全球主要贸易大国对外贸易均出现了负增长。这似乎意味着,全球贸易格局的重大调整正在进入深水区。
展望下半年,全球的CPI依然会处于相对高位,通胀仍是全球经济金融面临的重大挑战之一;美联储、欧洲央行等的货币政策紧缩预计仍将持续;全球激进的加息下,银行业风险事件或将再度发生,新兴市场国家面临的债务风险将有所加剧。在此背景下,我国出口、人民币汇率、外债偿付及国际交流等方面均受到不利影响,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环境更加严峻。
2023年全球经济最终呈现什么态势,各方研究预测数据不一而足。三大国际组织的经济预测分别是:世界银行预测较悲观,2023年全球经济增速为1.4%。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则预测,全球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3.5%下降至2023年的3.0%。世贸组织预测,世界贸易增速将从2022年的5.2%下降至2023年的2.0%。
综合多家研究机构的预测数据,发达经济体2023年的增速整体将显著放缓,从2022年的2.7%降至2023年的1.5%。但具体到各个国家,则会有升有降,呈现不同情况。美国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的2.1%放缓至2023年的1.8%;欧元区的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的3.5%下降至2023年的0.9%;日本的经济增速将从2022年的1.0%上升至2023年的1.4%;
新兴市场和发展中经济体的经济增速预计将大体稳定在2023年的4.0%。而亚洲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的增速有望在2023年上升至5.3%。预计拉丁美洲和加勒比地区的增速将从2022年的3.9%下降到2023年的1.9%;中东和中亚地区的增速预计将从2022年的5.4%下降至2023年的2.5%;预计撒哈拉以南非洲2023年的增速将降至3.5%。
高息环境影响全球商品贸易需求。自各大央行开始加息以来,世贸组织(WTO)一直在持续呼吁关注加息的负面外溢效应。
今年1月瑞士达沃斯论坛期间,WTO总干事伊维拉就呼吁要关注影响贸易的不确定性因素,其中利率走势是重要一项。
其原因在于,美联储加息通过抑制需求来降低通胀,这也将抑制需求增长,对全球贸易产生负面外溢影响。
此次CPB的情绪指标显示,未来几个月全球贸易仍将疲软。分析师认为,在未来,缺乏信贷宽松将继续拖累出口。
受日本、欧元区和英国产出大幅下降的影响,全球工业产出环比下降0.1%。CPB表示,情绪指标显示,未来几个月全球贸易仍将疲软。
尽管市场当前预期欧洲央行加息周期结束,但美联储官员暗示高息将维持更长时间,表明降息不会很快到来。分析人士认为,高息环境或将继续拖累出口贸易表现。
目前,全球通胀压力并未显著回落,核心通胀粘性依然较强,发达经济体央行仍将继续收紧货币政策,货币紧缩对需求的冲击仍将进一步显现。而随着劳动力市场供需缺口收窄、薪资增长回落,加上超额储蓄持续被消耗,消费本就面临边际放缓压力,美国库存周期尚处于触底过程仍将对经济形成拖累,并抑制全球需求,下半年全球经济下行压力犹存。
在全球需求放缓预期下,欧佩克及俄罗斯等产油国开始通过减产来支撑油价,原油期货价格回归供给主动调整逻辑,受近年来能源行业产能不足的供给端约束影响,预计原油市场仍将呈现供需紧平衡。
展望下半年,通胀尚有较强粘性迫使美欧等主要央行进一步收紧货币政策,加大全球经济下行风险。海外通胀将延续放缓态势,俄乌冲突影响逐步消退,商品通胀有望持续较快回落,但主要发达经济体薪资粘性将降低核心服务通胀下行速度,预计主要发达经济体通胀距目标水平尚有一定距离。
在此背景下,主要经济体货币政策出现分化,美欧将进一步紧缩并维持高利率水平,日本央行则认为当前通胀形势利于经济增长从而维持宽松政策,米乐 M6米乐东盟国家在通胀回落、经济放缓压力下或暂缓紧缩。
随着前期货币政策紧缩的效应持续显现,作为支撑上半年经济表现好于预期重要因素之一的美欧劳动力市场已开始降温,进一步紧缩下美欧经济大概率在下半年边际放缓,对全球需求尤其是商品需求造成拖累。不过,美国库存周期有望在年内触底,补库存周期开启或带来全球商品贸易的共振,叠加美国房地产市场呈现低位回升态势也利好建筑业相关商品需求。但鉴于利率可能在较长时间内维持高位,为补库存动能带来较大不确定性。原油市场方面,需求疲软预期已被市场较为充分交易,主要产油国相继控制产量以提振油价,当原油供给回归主动调整,受近些年来能源产业产能调整等造成的供给约束影响,预计下半年原油市场将呈现供需紧平衡,油价较上半年边际回升,引发相关经济体输入性通胀压力有所回升。
在当前全球经济环境下,我国经济发展面临的外部挑战将在今年有所加剧,外部环境更为严峻。首先,在持续性紧缩货币影响下,各经济体经济增长趋向低迷、需求受到压制,我国的出口受较明显的影响,出口对经济的拉动作用显著下降;其次,在持续加息后全球主要经济体均处在高利率环境,人民币汇率在利差扩大影响下面临压力,在此背景下我国金融、地产、城投等行业境外融资成本和外债偿付压力将上升;最后,美国的贸易保护及科技领域制裁将对我国部分行业发展形成较大阻碍。
受发达国家“友岸外包”“近岸外包”政策的持续推动,部分企业将其产能从中国转移至东南亚、墨西哥等地。受俄乌冲突影响,欧洲制造业企业也在将其产能向亚太和美洲转移。这一转移的直接后果,就是墨西哥、加拿大巩固了作为美国最重要贸易伙伴的地位,韩国、日本、东南亚扩大了在美国市场的份额,中国对美贸易出现下降。
分析指,未来的趋势将可能是,日韩加成为美国市场高端产品的提供者,墨西哥、东南亚,甚至印度成为美国市场中低端产品的提供方。但由于拥有足够齐全的工业门类和完整的产业链,中国在这场贸易格局调整中的地位难以被削弱。尽管经济发展遇到挑战,但中国的制造业未受损,研发和投融资表现活跃。
牛津经济研究院(Oxford Economics)分析指出,2023年下半年,中国经济增长动能将从消费转向工业生产。消费方面,经济重开带来的消费反弹已经结束,居民储蓄率已大致回到三年前水平。另一方面,在企业补库存、需求恢复及供应端支持政策等因素带动下,工业生产增长动能将有恢复。其中电子产品、公用设施、高端制造将是增速最快的板块。预测2023年中国GDP增长5.1%。
目前,在供应端也出现中国经济再平衡的积极信号,即国家正在提升其在制造业、投资和出口价值链的位置,由发展旧经济转向发展新经济。这些包括高端医疗、教育科技、化工、公用事业在内的新经济板块亦有助于提升国家长期的生产力,应将其视为拉动中国长期增长的引擎。
声明:原创文章未经授权不可转载。授权转载时请备注来源:走出去服务港(id:SH_GO_Global)。文中涉及的观点不代表编者及发布者的立场。
【资料来源】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海外安保信息技术(北京安库)经贸摩擦预警中心、长三角中小企业海外风险预警中心、ICOVER全球安投研究信息数据库、安库风险信息公司返回搜狐,查看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