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中国)M6·官方网站

亚洲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动能强劲(国际视点)

亚洲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动能强劲(国际视点)

发布时间 : 2024-04-23 09:35:00

  亚洲开发银行日前发布《2024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称,亚洲地区经济将保持强劲增长,预计今年该地区发展中经济体经济增速为4.9%。此前,博鳌亚洲论坛2024年年会期间发布的《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4年度报告》认为,今年亚洲经济增长和区域经济一体化动能强劲,经济增速有望达到4.5%左右,亚洲地区仍将是对全球经济增长贡献最大的地区,2024年总体经济表现值得期待。

  《2024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显示,2023年东亚、南亚和东南亚地区经济增长率分别为4.7%、6.4%和4.1%。2024年,尽管外部环境面临不确定性,但全球主要经济体结束加息周期、商品贸易持续复苏等因素将助力亚洲经济增长,地区总体展望积极。

  报告称,2023年亚太地区发展中经济体通胀率为3.3%,米乐 m6中国官方网站2024年这一指标有望降至3.2%,2025年将进一步降至3%。亚洲开发银行首席经济学家朴之水表示,消费者信心正在逐步恢复,投资领域总体上具有弹性,外部需求也正在改善。“我们预计亚洲主要发展中经济体今年和明年将实现强劲、稳定增长。”

  与此同时,随着亚洲地区数字贸易加速发展和旅游业持续复苏,贸易与投资下行趋势有望扭转。《亚洲经济前景及一体化进程2024年度报告》称,2024年亚洲国家国内生产总值(GDP)规模占全球比重预计为49%,较2023年提高0.5个百分点。在一些分项指标上,亚洲经济体也呈现积极态势。同时,得益于经济稳步复苏以及外部货币政策紧缩步伐放缓等因素,亚洲主要经济体资本市场、外汇市场、债券市场以及银行业将趋于稳定。

  “尽管面临比以往更具挑战性、更加不确定的全球环境,东亚与太平洋地区绝大多数经济体的经济增速仍快于世界其他地区,为世界经济增长作出了有力贡献。”世界银行在日前发布的《东亚与太平洋地区半年经济展望》指出,该地区经济体要防范保护主义和政策不确定性等抑制经济增长因素,通过提高生产率来保持增长势头。

  亚洲开发银行行长浅川雅嗣表示,亚洲各经济体应协调财政和货币政策,支持区域内贸易、投资等合作,并优先保障基础设施建设、绿色低碳等领域发展。

  4月10日,从泰国林查班港发运的榴莲快船“德翔泗水”号,搭载195吨泰国榴莲在广州南沙港顺利办结通关手续。这批榴莲是今年以来经广州南沙进口的首批泰国榴莲。目前,东盟已有20多种新鲜水果获得对华准入许可,成为中国消费者餐桌上的“常客”。

  自去年6月《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以来,亚太地区贸易投资自由化和便利化程度进一步提升,成员国间经贸合作联系更加紧密,为地区经济增长注入动力。RCEP通过统一关税承诺、原产地规则、贸易和投资自由化便利化以及其他贸易规则,最大限度整合了区域内各成员的27个贸易安排和44个投资协定,有效推动了多边贸易体系发展,维护产业链供应链稳定。

  根据RCEP,区域内90%以上的货物贸易将逐步实现零关税。柬埔寨商业部近期发布的数据显示,今年一季度,柬埔寨与RCEP成员国之间的贸易额达83.6亿美元,同比增长14.6%。柬埔寨商业部国务秘书兼发言人宾索维吉表示,RCEP为各国经济发展带来了巨大机遇,促进了区域贸易和投资合作,给各成员国带来了巨大利益。

  泰国叻武里府的一位香水椰加工厂负责人表示,关税降低为泰国产品的出口提供了更多便利,广大泰国农产品商家正在分享进口成本下降、出口机遇增多等重大利好。

  RCEP为地区数字经济和绿色经济发展带来新的机遇和动力。数据显示,2023年印尼的数字贸易额达到820亿美元。印度尼西亚智库亚洲创新研究中心主席班邦·苏尔约诺说,RCEP一方面为东盟中小微企业创造了更有利的数字贸易环境,推动东盟电子商务和数字支付等领域实现进一步增长;另一方面促进了电动汽车、太阳能电池、锂电池的贸易发展,加速了东盟能源转型和清洁交通等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区域经济一体化已成为该地区抵御全球冲击的重要缓冲,在保护主义抬头和全球碎片化风险加剧之际,区域经济体间加强互联互通合作,可以增强经济韧性,实现互利共赢。”亚洲开发银行在今年2月发布的《2024年亚洲经济一体化报告》中透露,2023年亚太地区共生效5项经贸协议、签署17项新协议,尤其是在科技和数字联通领域,区域经济进步显著。

  据中国国家统计局近日发布的数据,今年一季度,中国GDP超29万亿元人民币,按不变价格计算,同比增长5.3%。近期,多家国际金融机构表示看好中国经济发展前景,高盛将今年中国经济增长预期从4.8%上调至5%,花旗将之从4.6%上调至5%。

  “中国今年第一季度GDP同比增长高于多数机构预期,为达成全年经济发展目标实现良好开局。”日本亚洲成长研究所所长戴二彪表示,中国的全国固定资产投资、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货物进出口总额等经济增长主要拉动因素贡献均衡,有助于增强各国投资者和企业的信心。

  《2024年亚洲发展展望》报告尤其强调了中国高科技领域的迅速发展。报告显示,2023年中国第二产业增加值超48万亿元人民币,增长4.7%;新能源汽车、锂电池和光伏产品等“新三样”产品均实现两位数增长。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经济和战略部主任萩原景子认为,中国经济将实现以绿色技术和更平衡的增长模式为特征的高质量发展。

  世界知名管理咨询公司科尔尼近日发布的《全球2024年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报告,调研了投资者对未来3年外商直接投资流动情况的看法。报告显示,米乐 m6中国官方网站中国的外商直接投资信心指数从全球排名第七位升至第三位,在新兴市场专项排名中位居榜首。

  朴之水认为,中国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以创新发展为全球经济提供新动力。“其他国家可以从中国投资和技术中受益、从与中国的贸易中受益,共同努力构建具有竞争力的全球供应链。”亚洲开发银行驻中国代表处高级经济学家金友欣表示,随着劳动力市场和居民收入的改善,居民消费的增加将会助推中国经济增长,2024年中国仍将是世界经济增长的最大引擎。

  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写在中国人民海军成立75周年之际

  在中国人民海军成立75周年之际,全体海军将士初心如磐,正以崭新姿态阔步向前、逐梦海天,努力把人民海军全面建成世界一流海军。

  中央气象台预计,4月21日至22日,江南南部和东部、华南中东部和南部等地仍有强降水,局部地区有大暴雨并伴有雷暴大风或冰雹等强对流天气。

  苏州市吴江区文物保护管理所所长周春华介绍,在修缮古建筑时,文保团队也积极采用新技术。“通过保护促进利用,通过利用加强保护,让文物建筑活起来。

  21日,在2024年中国医学发展大会上,中国医学科学院发布了《中国21世纪重要医学成就》,“创建蛋白质组学体系”“基于髓系白血病发病机制发现新的白血病生物分子标志和药物靶标”“揭示非经典细胞焦亡的分子机制及鉴定有关蛋白家族成员”等三项成就入选。

  近日生态环境部会同农业农村部制定并发布国家生态环境标准《生态环境损害鉴定评估技术指南 生态系统 第1部分:农田生态系统》。

  我国首艘深远海多功能科学考察及文物考古船4月20日在广东广州出坞。该船由我国自主设计和建造,它的建造出坞,标志着我国在冰区深海科考装备和船舶设计自主可控方面取得重要进展。

  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坚持面向世界科技前沿、面向经济主战场、面向国家重大需求、面向人民生命健康,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

  科技成果只有转化为实用性技术,才能推动发展新质生产力,才能释放出驱动创新的力量,也才能推动构建现代化产业体系,为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自生成式人工智能(AI)程序,如ChatGPT发布以来,何时及如何利用它撰写研究论文成为人们争论的焦点。

  4月19日,清华大学基础医学院教授程功团队与合作者在《科学》发表论文,提出了一项阻断蚊虫传播传染病的新策略。

  量子光源芯片是量子互联网的核心器件,可以看作点亮“量子房间”的“量子灯泡”,能让互联网用户拥有进行量子信息交互的能力。

  在山西省翼城县,通过政府搭台,构建科企合作机制,普查新发现的爆裂玉米种质资源“珍珠玉米”加快了品种开发步伐。

  17日,国新办举行新闻发布会解读当前经济形势和有关政策。“我国新型低空飞行器呈现蓬勃发展态势,特别是信息通信、北斗导航、高精导航等新技术广泛应用,一些企业的自动驾驶技术也不断进步。

  2022年底,清华环境研究院携手苏州嗨森无人机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开发了基于无人机的挥发性有机物精准溯源技术。”截至目前,清华环境研究院已经取得了600多项知识产权,通过技术作价入股方式转化了30多项清华大学专利,形成了25支研发团队、51家孵化公司。

  2023年,生成式人工智能在全球范围爆火,引发了人工智能领域新一轮的科技竞赛。“大模型为通用机器人提供强大的能力,人工智能可以将运算、感知、认知、决策、创造等各类智能集成应用在机器人平台上。

  “总体来看,今年论坛聚焦人工智能、生命科学、新材料等科技前沿领域,以及碳达峰碳中和、医疗健康、清洁能源等民生科技领域。“北京国际科技创新中心建设的突出成效体现为‘六个创新跃升’和‘五个全球前列’。

  新能源目前主要指光伏发电、风力发电以及二次能源如氢能等。风和光都是自然资源,取之不竭,用之不尽。

  广西中医药研究院中药资源团队在开展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和广西第一次林草种质资源普查中,发现石山油桐、美脉假糙苏、线叶度量草、广西割舌树、洞生香草、广西肺筋草6种高等植物新物种。

  2023年我国公民具备科学素质的比例达到14.14%,这一最新调查数据意味着什么?对我国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何重要意义?与世界主要发达国家20%~30%的公民科学素质水平相比,我国公民科学素质仍有不小差距,未来提升公民科学素质,还有哪些挑战?

  从国家知识产权局获悉,《2023年中国专利调查报告》近日发布。报告显示,2023年,我国发明专利产业化率达39.6%,较上年提高2.9个百分点,连续五年稳步提高。





×
全国服务热线 : 0898-755259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