米乐·(中国)M6·官方网站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0月举办米乐 M6米乐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0月举办米乐 M6米乐

发布时间 : 2023-10-11 21:08:49

  2023年3月16日,北京平谷马坊站,北京首趟中欧班列启程。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10月10日,国新办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

  在当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介绍,白皮书系统阐述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原则、理念、目标和十年来的生动实践,是深入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经济思想、习外交思想的具体表现。希望白皮书的发布,能够帮助各界人士和国际社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了解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丛亮指出,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重大历史性成就。

  “硬联通”方面,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陆续建成并投运,中欧班列开辟了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丝路海运”国际航线网络遍及全球,“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

  “软联通”方面,与共建国家持续深化规则标准等领域合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中国与2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1份自贸协定,与65个国家标准化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7份标准化合作协议,与11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心联通”方面,教育、文化、体育、旅游、考古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已与45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设立了“丝绸之路”政府奖学金,打造了“鲁班工坊”、“光明行”、菌草等一批“小而美”合作品牌。

  贸易投资方面,与共建国家积极发展互利共赢的贸易投资合作关系,成功举办5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倡导成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基本形成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投融资体系。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

  丛亮介绍,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建设中巴、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南半岛、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孟中印缅等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的愿景。近年来,这些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我们与共建国家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打造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白皮书在第三部分“设施联通”章节对此作了详细阐述。

  中老铁路2021年12月开通运营,到9月初累计发送旅客超2090万人次,运输货物超2536万吨。目前,我国25个省份开通了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运输覆盖老挝、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柬埔寨、新加坡等国,大幅增加了两国经贸往来,强化了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合作。开行以来,中老铁路累计招聘老挝员工3500多人,在物流、交通、商贸、旅游等行业间接为老挝增加10万余个就业岗位。

  丛亮表示,中老铁路使老挝真正成为“陆联国”,使更多产品能够在中国、东盟各国以及欧洲各国之间方便快捷运输。这条当地民众心中的“黄金大通道”正在为老挝乃至东盟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丛亮还介绍了雅万高铁的运行情况。前段时间,雅万高铁面向公众预约免费试乘,列车几乎趟趟满员。他表示,雅万高铁不仅极大便利了沿线民众的出行,还累计为当地带来5.1万人次就业,培训印尼员工达到4.5万人次,培养了一批高铁建设运营的技术人才和职工队伍。

  丛亮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一大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落地实施。下一步,中国将继续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与共建国家加强政策、机制、项目的对接,持续打造优质的标志性工程,让合作成果更好地惠及共建国家的人民。

  发布会上,商务部副部长郭婷婷介绍了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在经贸合作领域取得的成效,包括贸易合作量增质升、双向投资成果丰硕、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郭婷婷指出,2013年到2022年,我国与共建国家的货物贸易累计规模达到19.1万亿美元,实现年均6.4%的增速,这个增速既高于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增速,也高于同期全球贸易增速。“我们是110多个共建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已经与20个共建国家签署了14个自贸协定,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在不断提升。”

  2013年到2022年,我国与共建国家的累计双向投资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对共建国家的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我国还与共建国家合作建设了一系列的经贸合作区,截至2022年底累计投资已经超过600亿美元。同时,共建国家也积极投资中国,共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十年来累计对华投资超过1400亿美元,在华新设的企业接近6.7万家。

  2013年到2022年,我国在共建国家的承包工程年均完成营业额大约1300亿美元,建设了中老铁路、雅万高铁、蒙内铁路等一系列标志性项目,有效改善了东道国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提升了互联互通水平。同时实施了菌草等一系列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我国还大力推进绿色化、数字化发展合作,今年前八个月,与共建国家新签的节能环保类项目合同额同比增长22%。

  郭婷婷表示,下一步,中国将继续深化与共建国家的贸易合作,扩大和便利优质商品的进出口。打造“投资中国”品牌,更大力度吸引外资。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运输效率,加快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同时,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重点项目和“小而美”项目建设,并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程项目。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此外,还将支持港澳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打造重要的功能平台。深化绿色、数字等领域合作,与共建国家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于铁路运营情况,丛亮介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方企业与共建国家有关方面建设运营了蒙内铁路、匈塞铁路等一批铁路项目,这些铁路的开通为当地民众带来了更加便捷的出行体验,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其中,中欧班列是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品牌,自开行以来保持安全稳定畅通运行。中欧班列完善了亚欧陆路运输网络,构建起了全天候、大运量、绿色低碳、畅通安全的亚欧物流新通道,形成了“海陆互联、多向延伸”的空间布局。截至9月底,中欧班列已经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累计开行超过7.8万列,运送货物超过740万标箱;运送货物占中欧贸易总额比重从2016年的1.5%提高到2022年的8%。运送的货物也由开行初期的以数码产品为主,逐步扩大到53个大类、5万多个品种产品。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在国际物流运输受阻情况下,中欧班列运行年均增长26.3%;累计运送防疫物资近1500万件。

  丛亮表示,今年9月,首届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成功举行,来自29个国家的代表出席论坛,形成48项合作成果。未来,将加快完善中欧班列多边、双边政府间合作机制,统筹解决口岸、通关、运输线路等各环节的“卡点”“堵点”,夯实国际合作基础。同时,以加强中欧班列沿线安全风险管理为重点,深化信息交流与执法合作,共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此外,将共同开拓新的国际运输通道,并共同推进中欧班列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积极探索发展“人文班列”“旅游班列”等新模式。

  昨日发布会上,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司长李克新介绍,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10月在北京举办。目前已有来自13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确认与会。

  李克新介绍了论坛的整体情况。高峰论坛期间的活动包括开幕式,互联互通、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三场高级别论坛,以及关于贸易畅通、民心相通、智库交流、廉洁丝路、地方合作、海洋合作六场专题论坛,同时还将举办企业家大会。

  近期有一些评论认为,中国之所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对此,李克新表示,“一带一路”是国际经济合作倡议,我们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倡导共商共建共享,欢迎所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参与。

  李克新表示,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朋友圈越来越大,充分证明“一带一路”不搞封闭狭隘的小圈子,超越了地缘博弈的旧思维,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范式,是真正惠及各国人民的“发展带”“幸福路”。“一带一路”是我们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和成功实践。

  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中国在共建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累计分别达到2万亿美元、1.3万亿美元。

  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近2.9万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外贸总值的45.4%,较2013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中国民营企业对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超过1.5万亿美元,占同期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的53.7%。

  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

  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86条时速120公里的运行线路穿越亚欧腹地主要区域,物流配送网络覆盖欧亚大陆;截至2023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7.4万列,运输近700万标箱,货物品类达5万多种,涉及汽车整车、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53大门类,合计货值超3000亿美元。

  截至2023年6月底,“丝路海运”航线多家国内外知名航运公司、港口企业、智库等加入“丝路海运”联盟。“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系统”持续业务化运行,范围覆盖共建国家100多个城市。

  截至2022年底,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已直接为1300多个“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了优质金融服务,有效发挥了开发性金融引领、汇聚境内外各类资金共同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融资先导作用;中国进出口银行“一带一路”贷款余额达2.2万亿元,覆盖超过130个共建国家,贷款项目累计拉动投资4000多亿美元,带动贸易超过2万亿美元。

  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中国与共建国家共同创建合作平台,成立了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艺术节联盟、图书馆联盟和美术馆联盟,成员单位达562家,其中包括72个共建国家的326个文化机构。

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10月举办米乐 M6米乐(图1)

  2023年3月16日,北京平谷马坊站,北京首趟中欧班列启程。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

  2023年是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的十周年。10月10日,国新办发布《共建“一带一路”: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白皮书。

  在当日举行的国新办新闻发布会上,国家发展改革委副主任丛亮介绍,白皮书系统阐述了共建“一带一路”倡议原则、理念、目标和十年来的生动实践,是深入贯彻习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和习经济思想、习外交思想的具体表现。希望白皮书的发布,能够帮助各界人士和国际社会更加全面、更加深入地了解共建“一带一路”倡议。

  丛亮指出,已有150多个国家和30多个国际组织加入共建“一带一路”大家庭。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始终坚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秉持开放、绿色、廉洁理念,以高标准、可持续、惠民生为目标,取得了实打实、沉甸甸的重大历史性成就。

  “硬联通”方面,中老铁路、雅万高铁、匈塞铁路、比雷埃夫斯港等一批标志性项目陆续建成并投运,中欧班列开辟了亚欧陆路运输新通道,“丝路海运”国际航线网络遍及全球,“六廊六路多国多港”的互联互通架构基本形成。

  “软联通”方面,与共建国家持续深化规则标准等领域合作,《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已对15个签署国全面生效,中国与28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21份自贸协定,与65个国家标准化机构和国际组织签署了107份标准化合作协议,与112个国家和地区签署了避免双重征税协定。

  “心联通”方面,教育、文化、体育、旅游、考古等领域合作不断深化,已与45个共建国家和地区签署高等教育学历学位互认协议,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设立了“丝绸之路”政府奖学金,打造了“鲁班工坊”、“光明行”、菌草等一批“小而美”合作品牌。

  贸易投资方面,与共建国家积极发展互利共赢的贸易投资合作关系,成功举办5届中国国际进口博览会,倡导成立亚投行和丝路基金,基本形成长期、稳定、可持续、风险可控的投融资体系。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达到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

  丛亮介绍,2015年3月,国家发展改革委、外交部、商务部发布《推动共建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愿景与行动》,提出建设中巴、新亚欧大陆桥、中国中南半岛、中蒙俄、中国中亚西亚、孟中印缅等六大国际经济合作走廊的愿景。近年来,这些国际经济合作走廊建设取得显著成效,特别是我们与共建国家共同推进国际骨干通道建设,打造连接亚洲各次区域以及亚欧非之间的基础设施网络,白皮书在第三部分“设施联通”章节对此作了详细阐述。

  中老铁路2021年12月开通运营,到9月初累计发送旅客超2090万人次,运输货物超2536万吨。目前,我国25个省份开通了中老铁路国际货运列车,运输覆盖老挝、泰国、缅甸、马来西亚、柬埔寨、新加坡等国,大幅增加了两国经贸往来,强化了中国与东盟各国的经贸合作。开行以来,中老铁路累计招聘老挝员工3500多人,在物流、交通、商贸、旅游等行业间接为老挝增加10万余个就业岗位。

  丛亮表示,中老铁路使老挝真正成为“陆联国”,使更多产品能够在中国、东盟各国以及欧洲各国之间方便快捷运输。这条当地民众心中的“黄金大通道”正在为老挝乃至东盟各国经济社会发展贡献力量。

  丛亮还介绍了雅万高铁的运行情况。前段时间,雅万高铁面向公众预约免费试乘,列车几乎趟趟满员。他表示,雅万高铁不仅极大便利了沿线民众的出行,还累计为当地带来5.1万人次就业,培训印尼员工达到4.5万人次,培养了一批高铁建设运营的技术人才和职工队伍。

  丛亮表示,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以来,已经有一大批基础设施互联互通项目落地实施。下一步,中国将继续坚持共商共建共享,与共建国家加强政策、机制、项目的对接,持续打造优质的标志性工程,让合作成果更好地惠及共建国家的人民。

  发布会上,商务部副部长郭婷婷介绍了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在经贸合作领域取得的成效,包括贸易合作量增质升、双向投资成果丰硕、项目建设稳步推进。

  郭婷婷指出,2013年到2022年,我国与共建国家的货物贸易累计规模达到19.1万亿美元,实现年均6.4%的增速,这个增速既高于同期我国外贸整体增速,也高于同期全球贸易增速。“我们是110多个共建国家的主要贸易伙伴,已经与20个共建国家签署了14个自贸协定,贸易自由化便利化水平在不断提升。”

  2013年到2022年,我国与共建国家的累计双向投资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对共建国家的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涵盖经济社会发展的多个领域。我国还与共建国家合作建设了一系列的经贸合作区,截至2022年底累计投资已经超过600亿美元。同时,共建国家也积极投资中国,共享中国的发展机遇,十年来累计对华投资超过1400亿美元,在华新设的企业接近6.7万家。

  2013年到2022年,我国在共建国家的承包工程年均完成营业额大约1300亿美元,建设了中老铁路、雅万高铁、蒙内铁路等一系列标志性项目,有效改善了东道国的基础设施条件,大幅提升了互联互通水平。同时实施了菌草等一系列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我国还大力推进绿色化、数字化发展合作,今年前八个月,与共建国家新签的节能环保类项目合同额同比增长22%。

  郭婷婷表示,下一步,中国将继续深化与共建国家的贸易合作,扩大和便利优质商品的进出口。打造“投资中国”品牌,更大力度吸引外资。进一步提升中欧班列运输效率,加快国际陆海贸易新通道建设。同时,培育经济增长新动能,推进重点项目和“小而美”项目建设,并建设一批高质量的工程项目。创建“丝路电商”合作先行区。此外,还将支持港澳企业参与共建“一带一路”,打造重要的功能平台。深化绿色、数字等领域合作,与共建国家共同实现可持续发展。

  关于铁路运营情况,丛亮介绍,共建“一带一路”倡议提出十年来,中方企业与共建国家有关方面建设运营了蒙内铁路、匈塞铁路等一批铁路项目,这些铁路的开通为当地民众带来了更加便捷的出行体验,为沿线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新的强劲动力。

  其中,中欧班列是共建“一带一路”标志性品牌,自开行以来保持安全稳定畅通运行。中欧班列完善了亚欧陆路运输网络,构建起了全天候、大运量、绿色低碳、畅通安全的亚欧物流新通道,形成了“海陆互联、多向延伸”的空间布局。截至9月底,中欧班列已经通达欧洲25个国家217个城市,累计开行超过7.8万列,运送货物超过740万标箱;运送货物占中欧贸易总额比重从2016年的1.5%提高到2022年的8%。运送的货物也由开行初期的以数码产品为主,逐步扩大到53个大类、5万多个品种产品。特别是新冠疫情期间,在国际物流运输受阻情况下,中欧班列运行年均增长26.3%;累计运送防疫物资近1500万件。

  丛亮表示,今年9月,首届中欧班列国际合作论坛成功举行,来自29个国家的代表出席论坛,形成48项合作成果。未来,将加快完善中欧班列多边、双边政府间合作机制,统筹解决口岸、通关、运输线路等各环节的“卡点”“堵点”,夯实国际合作基础。同时,以加强中欧班列沿线安全风险管理为重点,深化信息交流与执法合作,共同提高应急处置能力。此外,将共同开拓新的国际运输通道,并共同推进中欧班列信息化、数字化和智能化建设,积极探索发展“人文班列”“旅游班列”等新模式。

  昨日发布会上,外交部国际经济司司长李克新介绍,第三届“一带一路”国际合作高峰论坛将于10月在北京举办。目前已有来自13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的代表确认与会。

  李克新介绍了论坛的整体情况。高峰论坛期间的活动包括开幕式,互联互通、绿色发展、数字经济三场高级别论坛,以及关于贸易畅通、民心相通、智库交流、廉洁丝路、地方合作、海洋合作六场专题论坛,同时还将举办企业家大会。

  近期有一些评论认为,中国之所以推进“一带一路”建设,是出于地缘政治的考虑。对此,李克新表示,“一带一路”是国际经济合作倡议,我们坚持开放包容、合作共赢,倡导共商共建共享,欢迎所有志同道合的伙伴参与。

  李克新表示,十年来,共建“一带一路”成果丰硕,朋友圈越来越大,充分证明“一带一路”不搞封闭狭隘的小圈子,超越了地缘博弈的旧思维,开创了国际合作的新范式,是真正惠及各国人民的“发展带”“幸福路”。“一带一路”是我们同国际社会一道,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重大实践和成功实践。

  2013-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累计19.1万亿美元,年均增长6.4%;与共建国家双向投资累计超过3800亿美元,其中中国对外直接投资超过2400亿美元;中国在共建国家承包工程新签合同额、完成营业额累计分别达到2万亿美元、1.3万亿美元。

  2022年,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近2.9万亿美元,占同期中国外贸总值的45.4%,较2013年提高了6.2个百分点;中国民营企业对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超过1.5万亿美元,占同期中国与共建国家进出口总额的53.7%。

  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与五大洲的150多个国家、30多个国际组织签署了200多份共建“一带一路”合作文件,形成一大批标志性项目和惠民生的“小而美”项目。

  中欧班列通达欧洲25个国家的200多个城市,86条时速120公里的运行线路穿越亚欧腹地主要区域,物流配送网络覆盖欧亚大陆;截至2023年6月底,中欧班列累计开行7.4万列,运输近700万标箱,货物品类达5万多种,涉及汽车整车、机械设备、电子产品等53大门类,合计货值超3000亿美元。

  截至2023年6月底,“丝路海运”航线多家国内外知名航运公司、港口企业、智库等加入“丝路海运”联盟。“海上丝绸之路海洋环境预报保障系统”持续业务化运行,范围覆盖共建国家100多个城市。

  截至2022年底,中国国家开发银行已直接为1300多个“一带一路”项目提供了优质金融服务,有效发挥了开发性金融引领、汇聚境内外各类资金共同参与共建“一带一路”的融资先导作用;中国进出口银行“一带一路”贷款余额达2.2万亿元,覆盖超过130个共建国家,贷款项目累计拉动投资4000多亿美元,带动贸易超过2万亿美元。

  截至2023年6月底,中国已与144个共建国家签署文化和旅游领域合作文件。中国与共建国家共同创建合作平台,成立了丝绸之路国际剧院联盟、博物馆联盟、艺术节联盟、图书馆联盟和美术馆联盟,成员单位达562家,其中包括72个共建国家的326个文化机构。米乐M6 米乐

×
全国服务热线 : 0898-75525968